他们彼此深信,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。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,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|
心灵奇镜(二:另一扇天窗) 很多简单的身体自然反映,其实隐约中蕴藏着诸多的我们未曾看见的自己。今天,我们就来品读一些细小的故事章节,以此打开自己的另一扇天窗 。 【神奇的蔡加尼克效应】 很多电视剧的忠实粉丝对节目中插播的广告甚为反感,当时,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完,因为广告插进来时剧情正发展到紧要处,实在不舍的换台,生怕错过了关键部分,于是只能忍着,一条、两条……直到看完第N条后长叹一口气:“还没完啊?” 不得不承认,这广告的插播时间选的着实精妙,其实说穿了,都是广告商摸透了观众的心理,让你欲罢不能。 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,让你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呢? 这要归结于一种被称为“蔡加尼克效应”的心态。 1927年,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做了一系列有关记忆的实验,他给实验者每个人分布了15-22种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,比如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,将一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线串起来,完成拼版,演算数学题等等。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大致相等,其中一半的任务是顺利完成的,而另一半任务在进行的中途会被打断,要求被试着停下来去做其他事情。在实验结束后,要求他们回忆所做过的事情,结果十分有趣,在被回忆出来的任务中,有68%的是被终止而未完成的任务,而已完成的任务只占32%。这种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的现象,被称为“蔡加尼克效应”。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,是由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会在心理产生一个张力系统,这个系统往往使我们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。 当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的时候,这种紧张状态仍然会维持一段时间,使得这个未完成的任务一直重重的压在心头,而一旦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,那么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得以松弛,原来做了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记。 在现实生活中,蔡加尼克效应经常会出现,比如我们经常会在备忘录上记下重要的会议,但是到最后还是忘记了,因为我们以为记下了就万事大吉,张力系统松弛下来,最后连备忘录都忘了看。还有,在打电话之前,我们能清楚的记得想要拨打的电话号码,然而打完之后却总也想不起来刚才拨打的号码,这也是蔡加尼克效应在起作用。 [color=#ff0000][size=4]【心灵体会】 每个人的成长,都是从控制自己开始的,对自己的一些不自觉的行为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,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控制自己。这个效应告诉我们,很多时候,由于太过于相信自己的某些行为,是完全能够去控制的,往往只是自己暂时欺骗了自己的大脑,有句俗话“好记性,不如烂笔头”,的确不错,记录可以帮大脑省去很多事,不过,不是大脑什么都不用记的,它只需要记得一件事,关注记录。巧妙的利用蔡加尼克效应,恰当的控制好张力系统,将有助与你顺利的完成任务。 【视网膜效应】 也许你会发现,当你决定买一部绿色的中型轿车时,不论是在告诉公路上,还是在小巷子里,甚至是你住的小区的停车场中,都有许多与你的车子同型同色的轿车。你开始觉得很奇怪,为什么大家突然之间都开始买这款宝石蓝的车呢?你把自己的这种发现和周围的同事分享,有一位正好怀孕的女同事,听你讲完后就抢着说:“我倒是没有看到很多宝石蓝的车,不过我发现,现在的孕妇好多。上星期,我去逛百货大楼,短短两个小时就看到了6个孕妇。”而她说的这种现象,你和其他同事都没有发现,心想,她这一发现大概是巧合吧!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“视网膜效应”,简单的说,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,就会更加注意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。 很久前,卡耐基先生就提出一个论点,即每个人的特质中有80%是长处,而20%左右是我们的缺点。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,而不知道发掘优点时,“视网膜效应”就会促使这个人发现他身边也有许多人拥有类似的缺点,进而使他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,生活也不会快乐,原因在于,发现别人的缺点后,就会这样告诉自己“其实大家都一样的,我这样没什么不好的”,往往就是这样的想法,使得自己缺点未见改正,反而开始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别人。常喜欢挑剔别人这样、那样的人,其实往往自己就有这些缺点,会常在指责别人的时候听到别人这样说:“你不也是这样的吗?你先管好自己吧。”从而使得周围的人际关系变的甚为紧张。 【心灵体会】 一个人要人缘好、要使周围的人接纳及承认自己,一定要有欣赏自己和肯定自己的能力,切不可自以为是,应以客观的观察自己,然而肯定自己。因为在“视网膜效应”的运作下,一个看到自己优点的人,才有能力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。而能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他人,往往是人际关系良好的必备条件。 【旁观者效应】 当你想通过在群聊中询问某个时,你最好找到一个“主角”去发问,这样会更加有效。这就如同当你通过电子邮件去征询某种答案时,你最好逐份发送,同样效果是最好的,而以邮件组的形式同时抄送许多人,则效果不大。因为当他们收到信时,发现你将这封信同时发给了许多人, 他们就会想其他人会给你答复的,从而忽视了这封信,这样的现象,就称之为“旁观者效应”。 有一从前的同学,曾向某大学的技术学院的240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,询问该学院有没有生物基因系。向其中的一般人是单独发的,向另一半人则是以邮件组\抄送形式发送的。结果发现,前一半人中有64%的人回信了,其中有1/3的人给出了详尽的回答。而后一半人中只有50%的人回信,其中只有16%的人给出了详尽的回答。 【心灵体会】 这样的现象,让我们发现,这是一种责任扩散现象,责任感在多有一个人在身旁时,面对一件事自己的责任感就会降低,总会想:“他会处理的”,这就是现下的妙龄小姐们为什么偏爱中年男士的原因,诸多小姐们都不愿去承担现实责任,找到一个阅历经验丰富的人,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男士依靠,淡化自己的责任感甚至是忽视。 然而工作中,同样也有这个现象,“很多事不是不会做,举手之劳而已,只是我不想做,别人会做的”,这样的话听到的不少,一样是责任感淡化的结果,虽现今已不再有长坂坡,也不会在出赵子龙这样的个人英雄,可不需要把我们的责任感,演变成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,需要时才会去做,社会、生活、都需要我们的责任感。 [/size][/color] |